疫情当前,多地出现了口罩“一罩难求”的局面。口罩的种类非常之多,其中N95/KN95一时间成为大家疯狂购买的产品。但前不久专家组称,N95口罩还是该留给一线的工作人员较好,对我们普通民众,选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便可以了。那么针对不一样人群,不同防护级别的口罩该怎么样挑选才能不会造成紧缺的医疗物资浪费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宣传司,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媒体中心发布的《口罩类型及推荐适用人群》来看,使用口罩的人群及场景大致可分为五类: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五类。而我们可购买到的口罩类型,基本上可分为六种:普通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具。
在选择口罩上,不同环境和场景,要不要佩戴有防护级别的口罩,同样是需要大家来了解的。比如居家活动,散居居民,户外活动者,通风良好场所的工作者、儿童和学生等,这些环境由于人员接触较少,且通风较好,因此并不会引发大规模的病毒传播。所以在选用口罩时,一般的普通口罩便有一定的阻挡效果,特别是居家环境中,可不用佩戴口罩。
较低风险等级的环境,包括在人员密集场所滞留的公众,人员相对聚集的室内工作环境,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的公众,以及集中学习和活动的托幼机构儿童、在校学生等。不过目前各个公司还处于在家办公,以及各学校延迟开学的阶段,暂时还很少出现类似的聚集情况,但在日后陆续复工、开课之后,在选择口罩方面,推荐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较好。但同样需要避免密集接触,并且保持好通风和疫情关注。
这类风险等级,就需要在口罩方面的防护等级有所提升了。对此类等级,一般涉及到的场景范围的人员包括,普通门诊、病房工作医护人员等,人员密集区的工作人员,从事与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从业人员。而这类人群对于陌生人群的接触较前两种会更多一些,因此在自我防护方面,一定要做好准备,并保持日常测量体温、勤洗手等,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接触。
此类风险等级的人群包括,急诊工作医护人员,对密接接触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对疫情相关样本做检测人员。我们经常提到的KN95/N95及以上防护口罩,其中的“N”的意思是非油性的颗粒,“95”是指在规定的检验测试条件下,过滤效率达到95%。这类口罩是美国认证的防颗粒物口罩中的一种。而 KN95是中国国家标准对防颗粒物口罩的分类,两种口罩在防护效果方面是一样的。主要推荐医护人员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时使用,公众在人员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使用。因此,除了存在较高风险的疑似疫情环境下,在目前口罩紧缺的时段,这类口罩还是希望留给医护工作者和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使用。
对于高风险等级,这类环境对于口罩的要求会更加细分一些,医用外科口罩已经没办法成为保护相关工作者安全的防护用具。在疫区发热门诊,可选择使用颗粒物防护口罩以及防护面具(加P100滤棉),并推荐使用医用防护口罩,为避免检查的患者携带新冠状病毒,除了口罩,还需要穿防护服,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同样选择使用颗粒物防护口罩以及防护面具,同时推荐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并做好全身的防护工作。
插管、切开等高危医务工作者,则直接推荐使用高级别的医用防护口罩以及防护面具。
隔离区的服务人员,包括清洁和尸体处置等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推荐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及颗粒物防护口罩。
对确诊、疑似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这类工作的人群的危险系数同样非常高,一定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因此,在口罩的选择上,需要选用颗粒物防护口罩,以及医用防护口罩。
目前属于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们要做到的是出门必须戴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是我们的绝佳之选,更高防护级别的口罩目前还是希望能留给我们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以及疫区的人员进行使用,购买时切勿盲目。虽然戴口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保护措施,但就目前的情况去看,少出门,不出门,不聚集,依旧是做好我们个人防护的关键。